“湘波之变”——陈履生评陈湘波-318艺术网-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观点
“湘波之变”——陈履生评陈湘波

“湘波之变”——陈履生评陈湘波

2016-08-22 17:01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张茜      浏览次数:99997

与湘波是多年的朋友。看着他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成为今天业内资深的美术馆馆长,可以见证他的发展历程,为他而高兴。

《惊蛰》33cm×33cm 纸本设色 2013年

做美术馆的工作不太容易,但如果是一般也很容易,如果是精深确实很难,只有经历过,才能知道它的不易。中国的美术馆其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馆。和西方的美术馆有所不同的是,我们的美术馆馆长很多是艺术家出身,是画家出身,因此,作为画家出身的美术馆馆长对于艺术的把握无疑比不是画家、艺术家出身的馆长要准确、深刻。但是,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就是他们始终有解不开的绘画情结,总是希望能挤出一些时间来画画,放不下,初心难改。湘波从广州美院研究生毕业以后就参与筹建关山月美术馆,从开馆到现在,他从研究关山月先生的艺术开始,进入到离开学校之后的一条特别的艺术道路。这条道路可能和其他人不太一样,然而,我认为一位艺术家能从研究入手,研究一位像关山月先生这样的成功艺术家的成长道路,以及在艺术造诣方面的种种内在关联,由此而开启自己的艺术道路。这是一种特别的方式。

《瓶花·清雅》 82cm×63cm 纸本设色 1994年

湘波,湖南人。他秉承了湘派工笔画的传统,当然,这一传统对于这个区域来说并不是很悠久的传统,而是近现代的发展。在这样的传统影响下,湘波从在广州美院学习一直到后来任职于关山月美术馆,几十年都没有放弃对工笔花鸟的追求。湘派工笔花鸟和湘派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大体相似,非常严谨、扎实,没有花拳绣腿。他们从白描开始,到设色晕染,都没有间断在形式技法方面的传承。几十年以后,如果外行来看,可能其中彼此的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内行人还是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性所表现出的个性。湘波的作品越来越深沉,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看得出在走向成熟之境过程中的种种思想。近年来,尤其是2015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的“素心悟道——陈湘波作品展”以“荷韵丹青”“草木芳华”“匠心禅缘”“澄心逸趣”为主题四个系列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多样性的拓展,以及在形式语言方面的不同探索,而最根本的是对自己的不满足,这是最为宝贵的。像白描佛像和建设题材,都是湘波近年来所画的新题材,表现了对过去的突破。我特别欣赏他的建设题材系列。他把中国水墨,以及他自己对深圳这样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都市感觉融合在一起,传统而现代,其深具表现性的语言不仅是契合题材内容,而且通过题材拓展了语言的现代性。毫无疑问,他的这种水墨的感觉和工笔重彩之间,常人很难看到其中的联系,即使是同道也很难明了其中的因果关系。我体会和认识的内在联系,是他依然故我地在一种非常严谨的表现中,把自己积压在心中多年的视觉感想和趣味表现出来,显然,他的学识、修养的积淀已全然脱离了早期工笔花鸟阶段的青涩。由于工笔花鸟的局限性,湘波只能舍弃很多生活中有趣味的内容,因为这在他的工笔画中无法表达,他需要以一些新的题材和新的表现形式来弥补心里的空缺,实现理想的视觉传达,以心境中的那些丰富的内容。因此,不管是佛像还是云水,每一个系列中都有新的感受和新的意趣。如果把这四个系列联系在一起来看湘波当前的艺术状态,应该说基本上到了自由之境。从画上看,他确实比以前放松了许多。

《秋风昨夜渡潇湘》43cm×36cm 纸本设色 2016年

可以说,近年来湘波的艺术进入到一个新的状态当中。他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自己选择的工笔花鸟的题材,当然也会承担着新的风险。他可能会远离他的老师邹传安先生的框架和体系,这对湘波来说可能并不是坏事。艺术的拓展,艺术的前行,往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拓展和贡献。传承对于湘波这一代艺术家来说可能不成其问题,反之,在传承的过程中又有创新确实很不容易。如果在工笔花鸟的范围内能有所突破的话,在这个高原上能再往上增高十公分,或者更高一点,都是非常艰难的攀登。艺术的道路就是如此,所以,湘波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还没有忘记初心,一以贯之。我对于能够一以贯之、同时又能够有所突破的艺术家,都怀着一种崇敬和好感。画家如果拘泥于一个方面,一种风格、一种形式语言、一成不变的样式,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作品不用说是对公众,就是对自己每日伏案而言也是一种没有趣味的工作。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2016年8月16日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冯大中评“吐纳英华——陈湘波作品展”
[上一篇] “吐纳英华——陈湘波作品展”即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