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狂徒-318艺术网-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微信订阅号:yishu318

色彩狂徒

2018-07-14 16:01      来源:LCA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5266

1954 年,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 )逝世。

这一年,51 岁的马克·罗斯科( Mark Rothko )才刚刚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开始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二人相差 34 岁,一个长居法国,一个随父母移居美国,并没有资料显示他们曾真正相遇,但两位大师级的色彩狂徒却在精神世界频频相叙。


马蒂斯


罗斯科


1911 年,当毕加索将立体主义风格作出进一步探索时,马蒂斯已经完成他标志性的作品《红色工作室》。

如果不是构图需要,马蒂斯甚至不想在这幅画中画出墙角的两条三维分割线,因为空间概念并不是他在意的。画中那大片的红色,肆无忌惮地流淌在工作室的墙上、地板和物品上,几乎没有色调的区分,它虽艳丽,却有一种平和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对马蒂斯而言,色彩是纯粹的。


《红色工作室》 马蒂斯 1911 年

十几年后,受世界范围内“排犹”情绪的影响,犹太裔的罗斯科所获得的耶鲁大学入学奖学金被取消,为了生计,他无奈选择退学并只身来到纽约闯荡。

正是在这个时期,20 岁出头的罗斯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的展厅里,看到了马蒂斯的那幅《红色工作室》,这间几乎整个“浸泡”在红色颜料之中的小房间震撼了罗斯科。

多年后,他说,“当色彩的使用纯粹到一定程度时,由此产生的力量会强于任何具象绘画。”


《妥协》 罗斯科 1958 年

罗斯科虽然深受马蒂斯启发,但他们的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蒂斯对绘画本身(颜色的使用、空间的构成等)抱有浓厚的兴趣,他的作品总是发散出一种轻松,“我希望,一个疲倦的、伤心的或是困惫的人,可以在我的画前享受到片刻安宁。”

罗斯科也执着于色彩,不过那些抽象的大色块对他而言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他对色彩与形式本身毫无兴趣,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他说:

“许多人能在我的画前悲极而泣,也许正是我作品中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在我的画前落泪的人就会有和我在作画时相同的体验,如果你只是被画面上的色彩关系感动,那你就没有抓住我艺术的核心。”


《红色中的和谐》 马蒂斯 1909 年

《 No.14 》 罗斯科 1961 年

罗斯科作品中的颜色并非颜色本身,而是他整个精神世界的投射。

当年,在看过马蒂斯的作品之后,他并没有立刻投入创作,而是转向了阅读,并对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到的“人生的悲剧本质”产生了强烈共鸣。这种悲观而敏感的人生态度,给了罗斯科强大的艺术力量,也塞给他一把利刃。这把利刃,在积蓄了近 40 年的能量后,于 1970 年将他杀死。

而马蒂斯的作品,体现了另一种人生态度。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亲友被迫害的他,并没有将内心的恐惧和憎恨体现在画面上,他说,“艺术应该穿过表层,帮助我们抵达更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


《舞蹈》 马蒂斯 1910 年

《 No.3 》 罗斯科 1962 年

实际上,除了色彩,马蒂斯与罗斯科还有另一个交集,那就是教堂。

1942 年,72 岁的马蒂斯进行了一次肠癌手术,身体虚弱的他要求派一位“年轻漂亮的护士”来照顾自己。于是,护士莫妮卡便来到了他的身边。

不过,当马蒂斯聘用她时,她感到非常惊讶:“我年轻,但是并不漂亮。”但就是这位并不漂亮的护士,却因为浓密的秀发、圆圆的脸庞和传神的双眸让马蒂斯着迷。

几个月过去,马蒂斯逐渐康复,随后搬回了自己的寓所,两人从此失去联系。

6 年后,战争愈演愈烈,为摆脱这残酷的梦魇,马蒂斯搬到了旺斯居住,那是一个依山近水筑于山顶之上、排列着一幢幢中世纪建筑的美丽小镇。在这里,他巧合地遇到了当年手术时照顾他的护士莫妮卡,她已成为了一名修女。

莫妮卡告诉马蒂斯他们修道院的小教堂已经破旧不堪,希望他能重新设计。马蒂斯没有犹豫,倾尽所有精力完成了晚年的一件力作——教堂,后来被人们叫做马蒂斯教堂。

那时,79 岁的“野兽派”灵魂已不再雄壮,因为视力问题,他只能用一支长长的竹竿碳笔画草稿,但还是设计出了精致复杂的装饰方案,包括彩绘玻璃,瓷砖画,纺织品以及金属制品。

如果你走进这间教堂,体会到的是一份来自马蒂斯般的平和。






马蒂斯教堂

与马蒂斯不同,罗斯科并未看到自己设计的教堂落成,不过对他来说,自己的作画过程已然是一场宗教祭典。

他的作品在完成前决不示人,为此,罗斯科常常彻夜不眠,从下午 5 点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 10 点。他习惯于在剧院舞台那样强烈的灯光下作画,而展览时,却把灯光调到几乎最暗。那些强烈的大色块在灰暗的氛围中,像是从画面中凸现出来,仿佛悬浮在

中,这种震撼力只有站在他巨大的作品前才可能感受到。

收藏家梅尼尔喜欢罗斯科作品带来的这种精神力量,希望他可以设计建造一个用来冥想的空间,也就是后来的罗斯科教堂( Rothko Chapel )。

罗斯科从 1964 年开始创作,7 年后建成,里面挂满了他的巨幅作品。

遵从罗斯科的意愿,教堂以简单的石砖为主,是一个一层的平顶建筑。这个建筑呈不规则的八角形,由四面主墙体和四个次墙体构成。南、北、西三面墙上各挂有一幅三联体画作,每一个对角线形成的斜墙上也有一幅作品。

坐在教堂中,欣赏罗斯科的作品,会让人感觉置身于他所营造的精神空间而不是陈列其作品的现实空间里。这些尺幅巨大的绘画作品色彩朴素、色调暗淡,令人幽然生发出神秘而深沉的情感。




罗斯科教堂

最终,两位在生命的时间线上稍有重叠的色彩狂徒并未相遇,但他们都已绽放出了最饱满的颜色——

一个绚丽平和,一个深沉朴素。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拍卖场上还是有“漏”可捡
[上一篇] “减税”能否化解艺术品行业痛点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