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语 | 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深圳美术馆典藏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信札暨精品展-318艺术网-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艺术资讯 焦点要闻
策展人语 | 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深圳美术馆典藏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信札暨精品展

策展人语 | 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深圳美术馆典藏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信札暨精品展

2018-08-02 14:56      来源:深圳美术馆      编辑:谢云婷      浏览次数:4013


2018 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
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
深圳美术馆典藏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信札暨精品展


主办单位
深圳美术馆
展览地点
深圳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18年7月20日——8月19日



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圳美术馆馆藏艺术大家信札研究
游江 / 文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  游江


深圳美术馆前身为深圳展览馆,1986年更名为深圳美术馆,作为深圳建馆最早的美术馆,建馆以来利用特区“文化窗口”的作用以及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引进并举办了各类大型展览,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推进着海内外的艺术交流。20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圳美术馆举办了一系列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术展览,并以展览为契机收藏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在深圳美术馆的藏品中,除了书画作品,美术馆还收藏了一批名家与美术馆往来的书信,总的来看,这些书信见证了美术菁英与深圳的书画情缘,从一定层面上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美术活动、艺术市场运作的历史状况,大量的信件显示出的是深圳展览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殊的文化窗口作用。

一、藏品的由来:艺术大家与深圳展览馆的书画情缘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并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则为最早的改革开放的试验地之一。在经济层面,经济特区对国外投资者在土地使用、企业设备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外汇结算与利润的汇出等方面均提供优惠条件。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深圳从一个县城进入了飞速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也出现了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经典案例。经济上开放的政策带来了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深圳不仅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的窗口,同时也是文化的窗口,因此深圳展览馆在这样的大背景孕育而生。

20世纪70年代,深圳水库的劳动大学在一次台风中变成了断壁残垣,随后宝安县政府拨款18万元在废址重建,并在1976年的9月竣工后移交给了当时的文化局,当时命名为“宝安县社会主义教育展览馆”。第一任馆长雷子源先生利用县里拨下的八千元开办费,购置设备、装修展馆和招收员工,于12月26日举办了开馆展“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该展览吸引了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的邵宇的关注,1977年1月,他携同三名编辑人员前来深圳展览馆采访。邵宇先生敏锐地观察到展览馆毗邻香港的窗口位置,于是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深圳展览馆先后举办了“江苏省、上海市中国画、版画联展”(1976年)“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暨书画原作展”(1977年)、“明清以来广东书画展”(197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书画原作展览” (1978年)等一系列名家精品展,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如“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暨书画原作展”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深圳市民和香港美术界纷纷前往展览馆参观,据统计该展览共吸引观众18301人次,其中港澳同胞4635人,而当时深圳的人口大约只有2万多人。

通过不断举办高质量的艺术展览,深圳展览馆作为特区最早的艺术品展览机构,成为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比较活跃的县城美术馆之一。这些展览一方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强有力地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为深圳的美术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展览馆亦通过举办美术节等活动结识了一批知名的艺术家。如20年代70年代末,在雷子源馆长的热情接待下,吴作人、谢稚柳、亚明、宋文治等艺术家来到深圳,在沙头角、梧桐山下画速写。后来,李苦禅、朱屺瞻、程十发、吴冠中、唐云、赖少其等画家都曾亲临展览馆参加艺术雅集活动,而深圳展览馆则以展览为契机,收藏了一批老一辈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近些年在雷子源老馆长大力支持和张燕方馆长到努力下,深圳美术馆还收藏了一大批书写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名家信札。

这些信札的作者有邵宇、徐希、蒋兆和、吴冠中、黄胄、石虎、白雪石、袁运甫、常沙娜、丁聪、迟轲、汤小铭、关山月、林墉、杨之光、王肇民、宋呤可、伍步云、李世南、宋文治、陈大羽、吴俊发、谢稚柳、蒋凤白、诸涵、朱屺瞻、吴青霞、唐云、刘旦宅、应野平、周昌谷等近70位名家,近150封亲笔书写的具有温度的书信,见证了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研究的价值,不少画家用毛笔书写的信札还颇具欣赏价值。这些书信的内容涉及了展览前期准备、应邀作画、作品销售和商品购买等方方面面,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与美术馆的交往,正如陈履生所言:“一个美术馆的历史,是与无数艺术家交往的历史”。



北京科技电影制片厂专程前来深圳拍摄“蒋兆和画展”并制作《流民图》专辑



1980年4月举行“吴冠中作品展”,吴冠中与香港记者等在深圳展览馆合影



周昌谷 诸涵书画展



邵宇画展

二、信札的内容:从生活琐事、展览事宜到作品销售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的固定电话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随后在经历了寻呼机和寻呼台的过渡之后,直至21世纪初手机才逐渐普及,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讯业还没有那么发达,人们的主要通讯方式还主要是书信和电报。所以深圳展览馆建馆后,外地的艺术家和展览馆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电报、书信来实现,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我们今日有机会看到这批珍贵的名家信札,从生活琐事、展览事宜、购买图书到作品的销售,这些书信虽然都是只言片语,但是字里行间一些问题的讨论,甚至一些特殊的措辞和表述,都记录和反映着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1、展览事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书画大家先后在深圳展览馆举办个展或参加群展,如蒋兆和、吴冠中、黄胄、关山月、邵宇、周昌谷、唐云、宋文治等,可以说,这批书信从展览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美术活动的生动的历史画卷。如在1980年深圳展览馆举办了“吴冠中作品展”,在画家与雷馆长1980年的书信中,吴冠中就展览目录插页作品《鼓浪屿》印刷的色彩问题与展览馆进行了商榷。1981年,深圳展览馆举办了“蒋兆和画展”,在蒋先生与雷子源馆长的7封书信中我们看到,在展览方面,那个年代画家与展览馆的沟通不是书信就是直接面谈,展览的文献部分是由蒋先生自己亲自准备,展览馆设计的海报则需要从深圳寄到北京给艺术家进行确定。其中有一封信,显示出蒋老对于展览的反响非常关切,比如他对香港媒体宣传方面在标题使用“日寇”二字就在信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再如在赖少其1984年书信中,我们看到画家对于装裱装框十分讲究与重视,同时对展览的展厅布局也非常熟悉,所以在信中对作品的展示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吴冠中与深圳展览馆时任馆长雷子源的信札




蒋兆和与深圳展览馆时任馆长雷子源的信札


2、艺术市场

深圳作为特区一方面在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开始推进文化的建设。深圳展览馆在举办展览的同时,还在展馆开设了一个“小卖部”,销售工艺品和名家书画。1980年10月4日,深圳市革命委员会即市人民政府起草了1980年242号文批准:深圳展览馆与香港博雅艺术公司合作开办文化企业——深圳博雅画廊。1984年,博雅画廊更名为深圳博雅艺术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文物书画、文房四宝、文教用品,影音乐器、体育用品、中外版图书等。作为深港首家合资文化企业,在促进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蒋兆和、唐云、赖少其、伍步云、王肇民、应野平等书信中,我们都看到了画家对深圳博雅画廊邀约作画销售等事宜进行了沟通与讨论。如在1984年王肇民的书信中,落款他已经写上了“深圳展览馆”与“香港博雅艺术公司”两个名字,两家机构齐名,说明两个机构之间人员组成和组织架构的关系,也显示出当时博雅画廊名气之大。通过梳理我们还发现,这批书信有很多涉及作品销售和转账汇款的文字,大部分艺术家对于画廊的销售都表达了感激之情,但也有对于出售价格进行讨论的情况。如在陈大羽写给雷馆长的书信中就明确表示对画家要合理付酬,否则就要求退还作品。从这些信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艺术市场对于经营方和艺术家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和需要磨合和探索的领域。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4月1日,由香港中华书局、深圳博雅画廊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深圳书市”在深圳展览馆开幕,该活动是建国以来首次引进国外及港澳台的出版物在国内销售,受到全国省级图书馆及各大专院校图书馆积极征订,我们从画家和展览馆的书信往来中看到很多涉及关于图书购买的文字。如在1984年吴青霞的来信中,她向雷馆长介绍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前往深圳参加书展。1986年,陈大羽介绍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于永海到深圳选订一些美术图书资料,他本人还需要购买《现代世界美术全集》一套。再如1990年,李世南写信给雷子源馆长求购《徐渭画卷》一套等等。美术节、书市、深圳展览馆、博雅画廊、艺术市场、雷子源,也许这些关键词都是那个时期人们对于深圳美术的记忆。






陈大羽与深圳展览馆时任馆长雷子源的信札


王肇民与深圳展览馆时任馆长雷子源的信札


3、生活琐事

在国内物资还相对比较匮乏的年代,很多艺术家都委托深圳展览馆的同志在深圳或香港购买一些生活物品。如邵宇就请雷馆长帮助购买并邮寄电池,蒋兆和委托购买相机镜头一部,宋文治则委托雷馆长为其朋友安徽博物馆画家肖瀚购买一只彩电。除了一般的物品,房屋作为一种商品也出现在信札的内容之中,应该说20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谈论买房还是非常新鲜的,而在深圳,有几位艺术家不仅长期在深圳参加活动,还在深圳买了房,成为了左邻右里。如唐云、宋文治就先后在深圳买房,如在唐云的书信中,唐老就提到的买房一事,在宋文治写给雷子源馆长的书信中,我们也看到他时常在春节期间在深圳家中作画。通过信件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咨询和求助雷馆长的内容,如杨仁恺求代购香港九龙黄医生治手颤的药物、谢稚柳请雷馆长接待前往深圳观光的上海青年作家,赖少其与雷馆长探讨落户的问题及他的《赖少其自画诗集》在香港代卖的事情、诸涵关于工作调动的咨询、朱屺瞻请雷馆长帮忙联络纽约东方画廊举办展览并恳亲他协助其女婿在美定居、姚有多委托雷馆长照顾赵朴初先生的侄女赴美国留学时经深圳与香港的相关问题等等。



邵宇与深圳展览馆时任馆长雷子源的信札


唐云与深圳展览馆时任馆长雷子源的信札

宋文治与深圳展览馆时任馆长雷子源的信札


三、书信的意义:历史的印记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批批美术菁英的到来,他们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如在1984年蒋凤白的书信中,他在信中感叹:…深圳一栋栋冲入云霄的高楼大厦,真是雄伟壮观,使人感到非常惊奇,这说明了开放政策的成效…。除了见证城市的发展,老一辈书画家还通过举办画展等形式,身体力行为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出谋献策,他们的为人作风与艺术造诣影响了深圳最早的一批艺术工作者,为特区成立初期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在邵宇与深圳展览馆的信件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于展览馆的关爱、支持和帮助,他不仅牵线搭桥为展览馆引进优秀的展览,还推荐优秀的艺术家给雷馆长,使得深圳的美术园地名家荟萃。而作为深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唯一的一家美术机构,深圳美术馆正式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这一批书信也正是这一段历史的有力证明。

信札是是一段历史的证物,它对书写者所处时代的政治、时事以及人情世风等方面皆有反映,所以它是研究一段历史和名人的重要依据。在具体研究中它们往往可以佐证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为一些模糊的历史事件查缺补漏,是史学中重要的一种考证方式,所以深圳美术馆的这批名家书信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与此同时,这批信札很多为毛笔书写,所以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另外,就单单从书写的材料来看,这批信札用纸与信封款式也具有艺术的独特性和时代的印记,一些制作精美的信笺纸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今天,科技发展使得书信成为了历史,写信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深圳美术馆的这批信札,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涵盖的画家之多,是国内美术馆比较罕见的,特别是有些画家几乎没有信札存世,所以这批信札在今天显得弥足珍贵。通过这批信札,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不同的艺术家对于举办展览和艺术市场的不同理念,字里行间透露出当时画家对于展览、艺术创作、市场、甚至人生的态度。信札中一些现在读来看似不重要的东西,也许却能够揭示出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与社会风貌。信札是一种人们交流的方式,一种有温度的记忆,文字所传达的是讯息,是思想,也是艺术。 (游江文)




【展厅现场





















展览组织机构

特别鸣谢:雷子源

学术主持:陈履生

主  任:张燕方

副 主 任:王子蚺

特邀批评家:张新英、易东华

策 展 :游 江

策展助理:张腾、徐昇韵

展示&平面设计:一木设计

书籍装帧设计:邓础宏

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列):万黄婷、王子蚺、陈履生、张燕方、赵伟东、覃京侠、黎晓阳、游 江

公共教育组织与策划:深圳美术馆公教部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人民日报、新华社新闻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深圳898新闻频率、中国美术报、中国文化报、美术报、羊城晚报、香港商报、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晶报、乐活深圳、318艺术网、广东美术、深圳新闻网、书画频道


318艺术网
编辑部


更多艺术资讯,请长按二维码

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分享到:
[下一篇] “以桥连心”港珠澳
[上一篇] 展讯 | 石冰——大荒祭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