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双璧之王一亭-318艺术网-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经典鉴赏 近现代
海上双璧之王一亭

海上双璧之王一亭

2018-03-16 20:18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王桂芳      浏览次数:7432

318在此之前已经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海派”以及“后海派”巨擘吴昌硕,说到吴昌硕在上海的成功,不能不提到王一亭。海上画坛名宿王一亭(1867—1938)的声誉,几可与吴昌硕比肩,惜时人对清末民初书画家知者较少。在海派书画家群体中,王一亭是个十分重要的中坚人物,他对海派书画整体的发展,特别是对艺术领军人物的确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王一亭可以说是上海这个大都市所培育出的既有艺术才华、又有商品意识,既有创作能力、又有经济头脑,既有审美追求、又有社会责任的英才。王一亭对吴昌硕书画金石的广为推广,对海派书画艺术地位的提升、海派书画社会影响的扩大,对海派书画家在慈善赈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等,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他个人在书画创作上,也以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为海派书画增添了光彩。为此,吴昌硕当年在赠他的对联中曾写道:“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


王一亭

王一亭

吴昌硕一生结识金石书画家不知其数,唯独与王一亭的友谊可以说情同手足。钱化佛有一段话涉及吴、王的关系:“(吴昌硕)中年听鼓吴门,曾镌一石章送给某巡抚,某巡抚不加青睐,他一愤走沪,住在笺扇铺楼上卖画,一扇取润两百文,后来和王一亭往还,一亭的文章,常请仓硕斧削,一亭因代仓硕拉拢卖画生意,由日清公司代为收件……”由此可以见出,王一亭不仅是吴昌硕的朋友,而且还扮演着吴的经纪人的角色。


从学徒到富商

王一亭(1867—1938年),名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生于上海,1879年入李平书开设的慎余钱庄当学徒,业余在广方言馆学外语,次年到上海笺纸店怡春堂当学徒,不久经书画收藏家李薇庄介绍到恒泰钱庄做事,1885年进日清轮船公司服务,1900年任日商大阪轮船公司买办。自1907年至1931年,王一亭任日清轮船公司上海分公司买办,地位一跃成为上海滩三大洋行买办之一,在此期间他又投资工商业和金融业,事业发达。


民主革命的功臣

作为我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还积极参与政事,1906年被推为上海预备立宪会会董、上海城自治公所董事,并筹划商团武装,1909年与沈缦云、李平书等组织上海商团公司,1911年加入同盟会,11月参与上海起义攻克江南制造局之役,后又资助讨袁运动,1912年当选上海商会协理,1923年第二次膺选为上海总商会主席。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途径上海,王一亭设家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表现出他对这位著名科学家的特别关注。


信奉佛教  致力公益

此外,王一亭又笃信佛教,热心公益活动,赈济灾民,例如1909年与书画家钱慧安、倪墨耕、高邕发起组织“豫园书画善会”,1919年豫、鄂、皖、苏、浙五省水灾,作流民图印发各地募捐赈济,1922年当选中国佛教会会长,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首先募集大量救灾物资运往日本,并以中国佛教会会长的名义铸幽冥钟赠东京灾区。这段时期,王一亭的主要身份是买办、民族资本家,是商界、政界巨子,是民国开国功臣,书画只是业余的活动。王一亭是个爱国者,提倡中医国学,曾向政府建议设立中医专门学校。虽然他与日本人士生意往来、书画相赠,有着友好亲密的关系,但始终坚持民族大义,1932年12月,“九一八”事变后,他与钱瘦铁等倡议书画救国,通过义卖资助东北义勇军。1937年日军侵华并占领上海,他拒绝与日人合作,举家离沪赴港避难,1938年病重凡沪,是年去世。

王一亭为人品行有口皆碑,1936年上海市政府为答谢王一亭平时热心公益,捐款救济贫民,造福上海市民,即发起“祝贺王一亭先生七十寿庆”,除登报祝贺外,并征求他的意见,决定在王一亭办的“上海孤儿院”附近开一条马路,叫“王一亭路”,后因中日战争爆发而搁置。1983年日本友人答谢王一亭当年对日本地震灾民的救济,为苏州王一亭墓立碑纪念,由日中友协会会长宇都宫德马先生题词:“恩义永远不忘记”。1921年吴昌硕写《白龙山人传》称赞王一亭个性蕴藉,“亟以慈善事业引为己任,绘图乞振,夙夜彷徨不辞劳瘁,于是四方之灾黎,得以存活者无算。平日持斋诵佛、捐金立寺尤不惮烦……山人有了解智慧,毅力公益,宣扬宗教,将欲以一身为十方供奉,此岂寻常耽禅悦者所能及耶?”凭吴昌硕之为人,所写并非溢美。

 

海上双璧:王一亭、吴昌硕

由于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王一亭加盟艺坛必然对书画界产生重要影响。虽然他原是个业余画家,但他从16岁起就拜师徐小仓学画,后又从任伯年,1913年邀吴昌硕自苏州到上海鬻画,行弟子礼,并全力支持吴师生活,是年吴昌硕被推为西泠印社会长。1914年吴昌硕定居上海后,王一亭与吴昌硕关系更加密切,几乎每天都到吴家,敬事昌硕有如严父,笃师敬老之情,至耄耋而不衰。同年71岁的吴昌硕应王一亭所请刻了一方朱文闲章,印文为“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借前人的诗句,表达两位同乡的乡情。1920年王一亭给吴昌硕作过写真,1926年二人还在“六三园”听过古筝演奏。吴昌硕79岁那年,曾为王一亭写过一副对联,体现出二人共同的信仰,上联曰:“风波即大道”,下联为“尘土有至情”。1927年,吴昌硕还集汉碑字书“康而寿”三字,送给王一亭赠日本友人森辨治郎祝贺其太夫人88荣寿大庆。1932年吴昌硕80大寿时,王一亭特地画了一幅《饮中八仙图》为吴祝寿。他们时时在一起切磋艺术,经常合作,王一亭画了得意之作,总喜欢请吴昌硕题款。王画吴题,时人视“海上双璧”。据陈定山介绍,昌硕去世之后,画值陡落,一亭悉出重资收购。即东迈代笔者,亦不为择誉。有以所作求证者,辄极口称赞曰:“好,好。”或以为面谀,一亭亦不辩。语所亲曰:后生正要前辈奖掖,若只有批评不好,岂不灰心。陈定山还说,一亭幼而失学,故题跋不甚擅长,其得意者辄请吴东迈,王个簃为之捉刀。然见人必告之曰:“是某某之所撰也。”王一亭的师友之情,和宽厚仁慈的长者风范跃然眼前。1927年吴昌硕逝世,为纪念吴师,王发起创办昌明艺术专科学校,自任校长。昌硕之成名于沪上、东瀛得一亭之力,但终一亭之世,未尝以是为德色,昌硕亦处置若素,未尝以此而有下于一亭。王一亭和吴昌硕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令人羡慕,他们既是师徒,又是密友,相互提携、互相延誉,而且王一亭实际上还以自己在商界、政界、书画界的特有身份担负起吴昌硕艺术的经营、策划工作,显然对吴昌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王一亭画作欣赏

王一亭是“海上题襟馆”、“豫园书画善会”、“海上书画联合会”等社团的组织者和活动的参与者,也参加过1930年徐悲鸿在法国组织的中国现代名家绘画作品展。1931年他还率张大千、钱瘦铁、王个簃、郑曼青等访日。他多次应邀东渡举办画展,推动中日美术交流。他在书画界不只是个积极的活动家,而且也是个艺术家。正如吴昌硕所说的,他公务之余“则喜弄翰墨,吟咏自适,时现偈机”。自民国以来,王一亭饮誉沪上近三十年不衰。就其书画而言,前期画风有“甜俗”之嫌,后期则转向粗放凝重,浑穆庄严,个人风格日显,50岁时进入高峰。其风格与吴昌硕十分近似,但也有其独到之处,比较而论,缶翁书画以生辣取胜,而王一亭则以流畅见长。一亭作画,尤好学黄慎、闵真人物,笔大如椽,作丈八罗汉、达摩渡江,无不气势磅礴,张之寺院,十丈外观之,无不欲离纸而出。吴昌硕在《白龙山人传》中称其画“山水花木郁勃有奇气”,并赞其佛像“信笔庄严,即呈和蔼之状,写十六应真种种故实,及释迦成道出山诸相慈悲六道神而明之,虽吾家道子在世亦当合十赞叹”。的确,王一亭研精佛学,能赋予佛像以人物的个性。王一亭好作擘窠书,吴昌硕说他的书法“醇穆雄劲酷类平原(颜真卿)”。此外,王一亭也尝试作过油画,颇具个人特色。

     
王一亭画作欣赏

王一亭有这样一段趣闻轶事:有人指画上署名问他为何写“白龙山人”?其实这是因为王一亭家乡吴兴北郊有白龙山麓,故以白龙山人为号。但王一亭却笑着回答道:“我的书画有些收受润笔,有些是他人所托,并不收润,其非‘白弄’,故名白龙山人。”闻者为之失笑。此是他一时戏言,不料消息传出,书画市场上就有了区别:凡具“白龙山人”的画,价值低廉,而具“吴兴王震(一亭)”真名的,画价较高。这种市场风云突变是王一亭始料不及的。


318小结

清末民初各大都市的艺坛都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各种美术团体纷纷成立。这种团体的性质与以往的文人雅集不同,是一种带有行业性质的松散的艺术家组织,反映出艺术在市场化进程中,艺术家的自我价值得到确认,艺术家的群体意识也随之觉醒。从这些团体的章程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们开始有比较明确的艺术宗旨和社会责任感。后海派的艺术家就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中,吴昌硕和王一亭就是他们的代表。上海良好的艺术市场把吴昌硕吸引到上海来,而王一亭的帮助则使吴昌硕取得成功。来到上海之后,吴昌硕和王一亭发展起来的亲密关系,是市场化之下的平等关系,而不是以往幕主与清客之间的尊卑关系。他们的艺术风格也是在这样的关系中发展和传播开来的。吴昌硕和王一亭融金石书画为一体的大写意画法,扭转了海上画坛的旧习,重树一代新风。王一亭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大家,毕生为花鸟画人物画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个爱国者。在他的前半生走过民主革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各条道路,希望通过这些途径使国家富强,使民众摆脱贫困境遇。当这些努力都落空之后,晚年的他越来越沉湎于佛教和艺术,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人格。王一亭经商、办实业、卖画所得银钱无数,最后为了拯救社会,赈灾济贫,他甘愿将千金散尽。他在晚年的《自画像》中题了这样一首诗:“岁月不居频搔首,昔日蒙稚今成叟。生平事业我何有,揽镜自看愈老丑。且饮墨渖依疏牖,秃笔纵横珍敝帚。兴到不须浇斗酒,五言七言常畦口。只道劫波翻久久,天方蹶兮时蒙垢。兀立风前人知否:愿乞如来一举手,心太平处作自寿。”这是王一亭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也是他给自己生平为人处事所作的注解。

分享到:
[下一篇] 金城和中国画学研究会
[上一篇] 中国同盟会首位女会员何香凝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