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报道 | 琵鹭起舞,融通文化与财富-318艺术网-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艺术资讯 焦点要闻
318报道 | 琵鹭起舞,融通文化与财富

318报道 | 琵鹭起舞,融通文化与财富

2018第二届深圳“琵鹭杯”公共艺术精英赛颁奖典礼 暨公共艺术学术论坛在深圳龙岗举行

2018-12-16 16:52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5085


12月15日,“2018年第二届深圳‘琵鹭杯’公共艺术精英赛颁奖典礼暨公共艺术学术论坛”在深圳深圳市龙岗区红立方公共艺术馆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是第十四届深圳"创意十二月"之2018龙岗文化创客月的重点活动,也是深圳市龙岗区“第七届高层次人才活动节”的重磅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深圳市龙岗区人才工作领学小组、(雕塑》杂志社联合主办。由深圳市龙岗区人才办、深圳市龙岗区城管局、深圳市龙岗区文产办、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办、凤凰艺术、深圳市新空间·公共艺术研究院、深圳广美雕塑壁画艺术、深圳市龙城文化共同承办。大赛旨在通过吸引国内外艺术家精英的积极参与,促进公共艺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激励艺术创作,从而更加丰富和发展现代城市的公共精神。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第二届“琵鹭杯”公共艺术精英赛暨学术研讨会以“融·通——文化创造财富”为主题。活动通过对公共艺术作品的征集、评选与探讨,从公共艺术的视角对中国城市文明进行创新探索,让文化产生价值,以文化创造财富,进一步实现深圳“环境优先、生态立市、文化同行”的城市建设目标,助力深圳乃至全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本届精英赛也为深圳这一美丽滨海城市未来的建设提供全球性、创新性、前瞻性的视野和愿景。

深圳市新空间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郑萍介绍,“琵鹭”栖息在美丽的深圳湾畔,比日起舞,诗意追寻,体现着深圳作为移民城市的开放、包容、奋进、创新的时代精神,大赛将其命名。这一学术活动是深圳这一年轻城市与本土艺术家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上所作的探索与实践。同时,也将通过“办大会、办城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深圳的美誉度,促进企业与学术界的交流,用公共艺术引领城市的创新,助推深圳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的国际化建设。

据介绍,深圳市新空间·公共艺术研究院是一个服务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学术性平台,聚合深圳市多家公共艺术企业,搭建以国内外公共艺术家的高端城市公共艺术顾问式咨询研究机构,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形象塑造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对接国际国内高端艺术设计资源。为公共艺术行业的相关企业提供研究、创作、设计、展览、培训的服务,促进国内外公共艺术的文化交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为中国200多所高校的公共艺术专业的师生,提供国际性学术交流项目的服务,促进公共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






【开幕现场】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嘉宾是龙岗区副区长尚博英女士、龙岗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区人才办主任赵妍妍女士、龙岗区文产办主任闵玉辉先生、龙岗区城管局建管中心主任廖耿强先生、南湾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建文先生、南湾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肖婷萍女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先生、DCL伦敦设计中心联合创始人马晓威先生、北京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及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先生、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陈平女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教授张正霖先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室主任乔然先生、深圳市楠山雕塑院院长张树国先生、《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先生、《雕塑》杂志社执行主编范海民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马浚诚先生、国际著名公共艺术家美籍华裔艺术家盛姗姗女士、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景育民先生、清华大学教授、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许正龙先生、郑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魏小杰女士、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教研室主任曾令香先生、四川雕塑艺术院雕塑家、教授范文女士;深圳雕塑院艺术总监杨光先生等。















【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王中先生致辞

凤凰艺术总裁 黄晓燕女士致辞







记者从组委会获悉,大赛从10月15日开始公开征集作品以来,截止11月15日,共收到国内外艺术家提交的作品612件,由美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等26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征集活动,令人欣喜的是美国抽象雕塑大师比利·李、日本大师松尾光伸均参加征集投稿。组委会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陆志成,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院校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马浚诚,《雕塑》杂志主编、著名雕塑家朱尚熹,深圳市新空间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郑萍等专家作为评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用匿名评审的方式,经过认真细致的评选,共选出《羽》、《开启》、《智慧树》、《金银树》等60件获奖作品。其中30件“评委奖”获奖作品,30件“优秀奖”作品。


缔结深圳软城市产业联盟

活动现场,“深圳软城市产业联盟”启动仪式也同期举行。联盟的学术代表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和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城市建设服务机构代表有:华夏幸福伙伴集团、龙光地产集团、深圳美术集团、恒大集团。艺术家代表为:美籍华人盛姗姗女士、抽象雕塑大师比利·李的经纪人周瑜女士、日本抽象雕塑大师松尾光伸先生。公共艺术定制代表有:深圳广美雕塑壁画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明之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缔铠仕视觉艺术(上海)有限公司。研究机构代表有: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深圳新空间·公共艺术研究院、楠山雕塑院、苏州基业艺术馆等。据悉,该联盟将连接学术机构、城市建设机构、艺术家、艺术智造等资源,沟通产业链上下游,集思广益,携手共绘软城市未来蓝图。

据专家介绍,回望从1978 年到2018 年40 年之间的世界城市化进程,可以说,人类最浩大的城市化进程发生在这段时间的中国。从2015 年起,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城市从规模转向质量功能,从经济核心转向文化核心。2004 年哈佛大学研究成果也表明,世界经济发展重心正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

“软城市”的概念,是指一个城市以历史文化艺术科技为重要内涵:一个城市的60%作为物理布局功能,60%到85%的25% 作为城市更新转型再生,此外的15% 是以艺术为载体的文化布局,这也是城市的灵魂所在。而世界城市发展趋势也将从功能城市转向人文城市,从功能形式转向人文生活,从规划建筑转向人文景观艺术。这正是“深圳软城市产业联盟”应运而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颁奖典礼当天下午,以“融·通——文化创造财富”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学术主持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发言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DCL伦敦设计中心联合创始人马晓威,艺评家、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陈平,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教授)张正霖,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室主任,一带一路国家旅游局“丝绸之路总体规划组”副组长乔然等专家。

与会嘉宾强调:未来深圳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地位的巩固离不开文化的推动。因此,以文化艺术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思路,不仅是当前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需求,而且必将对未来的城市格局和发展建立起到关键作用。“软城市”和艺术引导城市设计 AUD(Art-oriented Urban Design)理念即是对此诉求的积极回应。用艺术思维和城市设计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氛围、培育创新动力,创造永续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当前深圳城市转型的必然需求,还将对未来深圳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王中先生 主持本次研讨会

王中先生分享了在一张报纸上看到的两则值得深思的新闻:西安千年古村被拆,世界摩天大楼中中国比率占据61%。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首这些年的中国城市发展,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探讨和解决。在迅猛的变革时代,科技进步带给人来的美好,但科技不是科学,到底什么才是真正人来的未来,中国的城市何去何从,我们应该发声。随后,他介绍到:本次学术研讨会发言的六位主讲嘉宾和十位对话嘉宾均来自不同的领域,在各自领域有其创新思维,他们将从不同视角探讨相关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创始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丁先生

余丁先生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和成果,讲述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的公共艺术策展”的话题,他介绍了两个案例:“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驻纽约领事馆主办的“‘欢乐春节·中国艺术汇’纽约公共艺术系列活动”。在第一个案例中,余丁先生四个字“此时此地”概括了他对公共艺术的理解,而第二个案例则是“用艺术理解中国”的生动诠释。他认为公共艺术需与当地的空间、与软城市的紧密结合。在每个案例中,王中先生从还介绍了展览时机、策展人、展览筹备、活动板块、展览开幕、后续影响,以及其中的趣闻等。这些案例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深入当地,这些艺术活动作为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传播了中国文化。


DCL伦敦设计中心联合创始人,建筑师,城市策展人 《明日城市论坛》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软城市实验室发起人 马晓威(英国)先生

马晓威先生以《步入软城市时代》为题,首先用2018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名榜中中国城市大陆城市均在百名之后的数据,以及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是“人的身体跑在灵魂前面”,经过40年的超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大部分城市将面临人们对“公共性和共享性”和“休闲和闲暇生活”的普遍性和硬性需求的背景出发,引入“软城市”理论系统。随后,他提到:明日城市(中国未来20年),寻找和自己的基础价值观相关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方式:构建公共城市,城市公共空间构建休闲城市,提供闲暇时光的城市,共同构建并形成“软城市”的概念和内容。而其中,人是艺术和城市的核心因素。自然、人、生活、多样性、公共性、系统性的总和则是未来城市构建的基础。


中国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咨询专家,国务院侨办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陈平(德国)女士


陈平女士主讲了《从资源到资本: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陈平女士也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首位发起者与倡导者。她从德国古城保护中提取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民众保护意识强烈,保护技术先进、保护决策民主。政府、民间、基金会共同保护,企业资助文物,文化事业可减免税,建筑修旧如旧,不可随意拆除,保证城市的一致与和谐,如德国大教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需打开博物馆大门;积极运用互联网,开发数字化产品;创新思路,文物活用。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传播的机会和途径,我们需把古人的这些资源和智慧变成可以流动的资本。


嘉宾对话
主持人:王中
嘉宾:车迪、 黄晓燕、马浚诚、曾令香、张宇



教育部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浚诚先生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谈到公共艺术学科建设和学科融合,学科教育应瞄准未来的需求,整合一些知识。公共艺术或艺术是用科学的方法,艺术的手段,智慧地、创造性的为受众提供解决方案。


凤凰艺术总裁黄晓燕女士谈到,凤凰艺术从媒体角度介入公共艺术的传播,介入中西方文明的对话,推动公共艺术的探索,并例举,清明上河图3.0在故宫首展的项目案例。同时,在策展中,提出了文化的超级链接。从人本的需求角度,介入公共艺术的创作。城市的更新和公共艺术的创造需从未来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切入。她呼吁突破政策的局限性,适应专业和未来需求的趋势,而这都需要不同领域的参与,跨界的参与亦体现本次学术论坛价值。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博士、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令香先生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当下城市有机体中,经济让我们走向资本的新宗教。面对强大的现实,公共艺术或艺术作为一种软实力和软文化,其作用有限,但它有其特殊的魅力和张力,我们应发挥艺术的优势,以联合和跨界融合的姿态,联动资本、政治、经济,介入软城市的建设,去构建一个非孤岛状态的、更有意义的新人文主义的场所。


汕头大学公共艺术专业教授,南方公共艺术研究院理事长,南方书局执行董事,《中国公共艺术年鉴》编委 张宇先生提到当下公共艺术的迅猛势头和热度,并谈到,公共艺术可分为规划、策划,公共艺术实践,公共艺术理论,公共艺术教育这四个方面。随后他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教育中出现的一定的问题。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公共艺术和传统艺术教育之间关联的构建需进一步探讨。


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先任职于深圳万科万创,深圳万科景观设计与管理工作的车迪先生谈到,在公共空间设计的规划上,发展定位是“回归生活”。随后用大量项目案例阐述,除了人之外,还有其他自然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城市中,我们应用艺术去发现自然。最后他引用从新洲河角度观看红树林后深圳城市照片来呼吁,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建公共艺术“这片琵鹭生长的红树林”。


著名艺评家、策展人 乔纳斯·斯坦普(瑞典)先生
乔纳斯·斯坦普先生以《公共艺术:永久抑或瞬时?都市艺术中时间性作为一种经济和艺术价值》为题目,首先分享了他六岁时的照片,这见证了时间的变迁。随后他大量国际公共艺术作品的案例阐述了他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公共艺术关乎时间、空间和人。它可以是绘画、视频、写作、历史、摄影、行为艺术、装置艺术、雕塑等等形式。它出现在一些诸如广场、地跌等公共领域的空间,它关乎我们每个人,是一种共享。公共艺术是一种永久展示抑或临时,而那些不朽的公共艺术创造了历史,有时间的持续性。由此他反思了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现状,并呼吁民间资本对中国公共艺术的支持。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教授(高层次人才引进)、硕士生导师,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十届荣誉理事,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兼任教授,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交换教授 张正霖 先生

张正霖先生从其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的专业角度阐述了《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分析》,从理论模型角度出发,对公共艺术的聚合型态,文化产业与聚集经济,文化板块与城市发展等方面加以阐述。他认为艺术和经济、金融并没有冲突,只是艺术活动和经济结合不充分。如果艺术和经济或商业行为,没有任何纽带的链接,则是一种殿堂式的艺术。艺术和文化产业链的打造,将促进城市的复兴。我们不应该单依靠个别化的项目推动公共艺术,同时也不能让商业价值过度决定艺术的内容,因而,这需要协调。其中缺少的是人才,而非资金、土地和政策引导。他还例举相关的其调研案例来说明艺术和商业、经济的相互结合,可能带来的效,艺术空间也应包含商业空间。最后他总结到,我国土地开发、商业资本结构,与好的管理技术,执行的现代化和细密度结合,同时,注入可行的艺术商业模型,这将为全球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带来理论或实践上的贡献。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室主任 国家文化产业(北大)基地首批授课专家,国家丝绸之路总规常务副组长,5A景区质量标准专家,多家省市政府文化顾问,世界博览会国际合作专家 乔然先生
乔然先生以《公共艺术在国际合作中的先导作用》为题,以国际交流的经验切入,谈到:首先,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公共艺术未来将长足发展。其次,我们应思考如何让公共艺术产生经济效益。公共艺术应有其人文警示功能。最后他总结道,公共艺术是国际交流的融合剂,有先导作用。同时,这是一个“拼思想”时代。

嘉宾对话
主持人:王中
嘉宾:松尾光伸、 魏小杰、许正龙、朱尚喜、张树国

亚洲著名雕塑大师、环境艺术大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客座教授松尾光伸先生谈到自身创作经验。并提到,艺术创作是一个孤独的、自我的创作的过程。对于现在的创作而言,他认为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并始终如一地坚持。


中国《雕塑》杂志主编、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朱尚熹先生首先谈到,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运动,是一个平台,是多学科交叉的。当下公共艺术波普化,粗糙化现象严重。其次,他谈到在地性是一种梦想,是内涵、语言和材料的在地性,是艺术语言与现场的延续。最后他认为雕塑正被公共艺术边缘化,而雕塑是一种体验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它本身应该是公共艺术最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并建议:下一次征稿体制可做相应改变,需更符合在地性。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学院雕塑》杂志执行主编许正龙先生表示:深圳的公共艺术走在前列,并肯定了此次展览的主题“融·通——文化创作财富”,他阐述自身对此主题的理解:“融”体现在,让公共艺术融入社会和自然 ,“通”则体现在艺术家、作品和观者三者思想的打通。最后他谈到: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的共有财富,应设立城市公共艺术委员会。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魏小杰女士谈到在此次学术论坛中收到的启发,并从高校教学的角度出发,谈到教学资源的有限,学生作品落成的局限的现状。随后她提到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在公共艺术实践方面的努力。最后她认为当下公共艺术有同质化倾向,而少在地性。

著名艺术家,深圳市楠山雕塑院院长张树国先生作为在场的唯一深圳本土艺术家,他分享了来深圳发展的初衷:深圳和纽约城市结构相似,同时深圳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前景广阔。并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赞扬,和对获奖作品质量的肯定。最后他谈到深圳政府对公共艺术发展的大力支持。并建议下一届的活动中,可邀请相关决策者参与。

最后,王中先生总结道,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前景无限,其中创新思维是重要因素。


嘉宾合影


注:学术研讨会发言内容为318艺术网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场作品欣赏】






































318艺术网
编辑部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318艺术网

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分享到:
[下一篇] 现场 | “墨许山河——曾来德书画艺术作品展”于岭南美术馆成功开幕
[上一篇] 展讯│墨许山河——曾来德书画艺术作品展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