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科学与艺术的距离这么近-318艺术网-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观点
原来,科学与艺术的距离这么近

原来,科学与艺术的距离这么近

——蔡天新做客四方沙龙,讲述《看见与发现,当艺术遇见科学》

2019-05-27 12:08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6962

2019年5月25日下午3点,在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报告厅,四方沙龙2019年“艺术与科学”主题的第三期讲座如约而至,高朋满座。本次讲座邀请了蔡天新教授讲述《看见与发现,当艺术遇见科学》。蔡天新,曾是少年大学生,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特聘教授。在此次讲座中,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写作、旅行,与深圳听众分享心目中的科学、艺术和人生经验,以及他了解和观察世界的方法。


讲座现场

左,学术主持 薛杨女士;右,主讲人 蔡天新教授

开篇,蔡天新教授谈到,我们的智慧来源的途径:一方面源自传统,另一方面是向西方学习来的,但却往往忽略了第三个途径,即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例如科学与艺术之间。无论科学、还是艺术,它们的诞生,都是因为人类生存的需要。如今它们又趋于一致,即变得越来越抽象。有人说,我们的左脑擅长抽象思维,右脑擅长形象思维;可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从科学技术方面获益匪浅。

随后,他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最早的例子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家兼哲学家、音乐家毕达格拉斯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该定理的中国名字叫做“勾股定理”)。但少有人知道,这个定理当初是用诗歌的语言来陈述的,虽然这个诗读起来有点像白话:“斜边的平方,如果我没有弄错,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之和。”诗歌属于艺术的一个门类,这是科学与艺术的第一次碰撞,用艺术的语言来描述科学定理。


主讲人 蔡天新教授

第二个例子,即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著名艺术家丢勒的作品,丢勒的版画作品《忧郁》中隐藏了四组数字,这四组数字有一定规律:幻方,每行、每列、对角线,小方块组合等等加起来都是同一个数34,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幻方。丢勒的另一件版画作品说明了画模特的一种方法,运用了透视原理。丢勒在意大利向阿尔贝蒂习得此方法,阿尔贝蒂提出,当中间的平板往前移或者往后退一下得到另外一个轮廓,这个轮廓非常接近,这两个平行线上的轮廓之间的数学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时所有的欧洲的画家,也把欧洲所有的数学家难住了。一直到200年以后,法国数学家德扎尔格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建立了新的数学分支——“射影几何学”。文艺复兴时期,数学、几何、透视等助力艺术家的创作;在艺术中,用绘画的眼光发现了数学、几何学。



丢勒版画《忧郁》及其作品细节中的数字

丢勒版画作品

古典艺术要求精确,即亚里士多德提到的“模仿”,艺术模仿现实。而到了19世纪之后,艺术的要求变化了,科学的方法也有所变化,蔡天新用“机智”一词来概括他对现代的标准理解。哲学家苏珊·朗格定义“机智的特征在于深入到事物的隐秘的深处,从中找寻到一种相互的关系”。蔡天新教授则用更通俗的语言诠释:机智就是把两件不同的事物联想在一起,并且合情合理。

紧接着,蔡天新教授例举了20世纪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的画家玛格丽特的作品,以及立体主义代表艺术家毕加索的现成品装置作品《公牛》,并讲述了这两位艺术家如何用现代的方法来达到发现创新的效果。他谈到,这些艺术家的发现是来自于生活的观察。毕加索1907年创作了《亚威农少女》,此件作品为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也受到了数学家庞加莱的《第四维》(1903年),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1905年)的影响。用作品的创新诠释“合情合理”的创新,以及历史中艺术与数学关系后,蔡天新教授总结三组相对应关系:空间艺术:绘画与几何;时间艺术:音乐——代数;综合艺术:电影——分析。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907年


毕加索 现成品雕塑作品 《公牛》 1942年

而对于自身擅长的数学研究领域,蔡天新教授曾提出新华林问题:当P不等于2,5,11时,存在正整数x,y,z,p=x+y+z,其中,xyz=w^3。发表后,获得了菲尔兹奖的得主英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尼斯阿兰·贝克的高度赞扬,“这是真正原创性的东西”。蔡天新教授谈到:“就是一个小学生都会加加法和乘法,两个不相干的问题,有一天我突然把他们想到一起,而且起到了效果。创新并不一定是多么难、多么复杂,合情合理即可了。”

诗歌领域的“合情合理”,他分享了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诗人艾略特的诗,《给普鲁弗洛克的情诗》的开头:“当天空慢慢普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台上”,黄昏天空的场景和手术台上的场景,距离非常遥远,但有点相似性,有点合情合理的意思。创新性的思维相互碰撞,也是合情合理的碰撞。


主讲人 蔡天新教授

蔡天新教授还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数学与诗歌的共性:数学是科学领域最早最古老的发现是数学,文学中最早的题材是诗歌;数学家和诗人常常不约而同地走在人类文明的前沿;数学和诗歌都是灵感的产物;诗人的语言以简练著称,数学家的语言也是如此;数学和诗歌都暗含智慧,有画龙点睛作用;数学和诗歌是人类最自由的智力活动。由此,蔡天新总结了科学与文学中有相似性的几组对应关系:数学—诗歌,物理学—小说,天文学—戏剧,计算机—散文,化学—报告文学,生物学—杂文。

在上大学路上,蔡天新第一次见到火车,如今他的足迹已遍及每个省市和100多个国家。他还出版了数十本书籍,涉及数学类,游记类和文学类。他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并有15种外版著作。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的“学数学的就是要走遍世界”与哲学家梅洛·庞蒂“没有表达力的智慧不是智慧”这两句话成为了蔡天新的座右铭,蔡天新认为,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无论科学、艺术,还是生活,都有一个从看见到发现的过程。


《红色的拖车》 蔡天新摄于西班牙

《小巷里的孩子》 蔡天新摄于杜尚别

《莱茵河的女骑手》 蔡天新摄于瑞士


尾声,蔡天新教授分享了他的摄影作品,并为前来四方沙龙的深圳听众朗诵自己所写的诗歌:

树枝从云层中长出

飞鸟向往我的眼睛


乡村和炊烟飘过屋顶

河流挽着我的胳膊出现


月亮如一枚蓝蓝的宝石

嵌入指环


我站在耳朵的悬崖上

梦想活在世上



(本文为318艺术网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讲座图片,蔡天新摄影作品图片为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提供,其他作品图片来源网络。)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触碰艺术,感受艺术,为视障人士“点亮视界,欣赏世界”
[上一篇] “点亮视界,欣赏世界”——视障人士走进美术馆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