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报道 | “思逐风云”展现周凯二十余载的艺术“回归”之路-318艺术网-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艺术资讯 展览现场
318报道 | “思逐风云”展现周凯二十余载的艺术“回归”之路

318报道 | “思逐风云”展现周凯二十余载的艺术“回归”之路

2019-12-12 23:26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谢云婷      浏览次数:8358



[318艺术网讯] 2019年12月12日下午3时,由深圳美术馆主办,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协办的“思逐风云——周凯山水画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据悉,此次所展的七十余件作品,皆传统文人绘画的形式——中堂、册页、手卷、扇面、条屏、斗方,皆为周凯先生二十余载所积之精品力作。展览以“韵胜原从骨胜来”、“玄冥之境”、“纵目天容”、“焉知复古非创新”四个单元,照鉴周凯的艺术实践及美学理念。观者必然可以从这些精彩的作品中,欣赏到一位当代山水艺术家的笔墨世界,融入他的精神世界,体会其文化使命和用心。




深圳美术馆作为一座以城市命名的美术馆,一直以来把关注“本土”艺术作为学术定位之一。深圳美术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逐渐涌现出一批具有成熟风格并在业界享有卓越影响力的艺术家。作为最早南下深圳拓荒的艺术家,周凯的从艺经历十分引人瞩目。他早岁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接收严格的学院派教育,在上海这个中西兼容的文化氛围中,博采颐养;而立之年拜著名山水大家陆俨少为师,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攻读山水研究生班;不惑之年移居深圳,加入现代水墨的实验洪流,问道中西,上下求索;天命之年,当绝大部分艺术家裹挟在中西思潮激荡的洪流和博弈中向外部寻求出路时,他却决然地选择了向传统山水绘画内部寻求的“复古”之道。其艺术道路在封闭年代的转型、开放年代的回归,都有逆于时代潮流。后者震动之剧烈,尤猛于前者,若说前者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后者则是艺术道路的抉择。因此,周凯自言“皈依传统”。

周凯的回归,在某种程度上,大有“承续先哲将坠之业”的决心与意味。二十余年来,周凯以“寻觅山水画正宗脉络”为己任,深居简出,整理国故,剖析艺史,掰开庞杂的艺流脉络,虔诚地临古习古,锤炼四艺,涵养胸襟,以身体力行之山水绘画实践,默默亲炙山水绘画之文化薪火。其山水绘画,亦渐渐随其淡泊随意之个性,脱去陆师窠臼,形成其笔墨淳厚松秀、景致苍润峻拔的风格神韵。



  开幕式  



中国汉画学会会长、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陈履生先生 致辞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 董小明先生 致辞


资深媒体人、著名艺术评论家、原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侯军先生 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山水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丘挺先生 致辞


本次展览艺术家 周凯先生 致答谢辞


捐赠仪式

此次展览艺术家为深圳美术馆捐赠一件(套)作品,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子蚺先生向艺术家周凯先生颁发收藏证书。



深圳美术馆馆长 张燕方先生 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到场嘉宾合影

开幕式嘉宾: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顾问、原中国美术馆书记钱林祥,中国汉画学会会长、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谌强,原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文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山水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丘挺,中央美术学院国家重大题材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画学院研究部主任于洋,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王平,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王爱君,艺术当代主编徐可,荣宝斋首席艺术顾问周玉峰,中国美术教育主编张劲,北京著名艺术家张修竹,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董小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艺术处调研员刘冬,深圳报业集团经管委员会委员、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叶建强,副总董刚,资深媒体人、著名艺术评论家、原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侯军,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深圳市美协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深圳画院副院长、深圳市美协副主席杨晓洋,深圳画院梁红丽处长,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深圳美术馆馆长宋玉明,深圳市城市规划与当代艺术馆馆长颜为昕,深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郝强,深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张闯,深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罗湖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方晓龙,深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马顺先,宋文治艺术馆馆长宋珮,深圳青年美术家协会会长陈俊宇,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子蚺,深圳画院艺术家宋承德郑强邹明陆佳颜小萍等,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周凯及其夫人余惠君。还有媒体朋友及艺术爱好者们。



  展览现场  
















  众家评说  

周凯的回归,在实践上不止是临摹一些古画而已。作为山水画家,他试图要重新“寻找正宗”。他说:““寻觅山水画正宗脉络,复古嗜古,不以时下之“创新”为然。或有人目为蹈守旧规,冥顽不化,余亦不辩。”周凯说的“正宗脉络”,大抵还是董其昌提倡的“南宗”。这或许与陆俨少有些关系。陆俨少说:“董玄宰不愧为豪杰之士,自其崛起,而风气丕变,无论四王、即八大、石涛、石溪,亦不能出其樊篱。予不敏,何能外此。故有谓予学石涛者,未能首肯,只有老董,吾师乎,吾师乎!”与强调学董略不同的是,周凯特别提出一个巨然来。他说:“元四家皆祖述董、巨,世人大多只知董而忽视巨师之影响。巨师长线披拂颇富禅味,吴仲圭直接衣钵,不改师法。殊不知黄鹤山人巧变面目,声东击西,以枯索老辣之笔掩其出处。可谓意通貌异,善学而敏学者也。”这是周凯的一种说法,也是他的一种选择。今人已难看到董源的可靠真迹,但从上海博物馆和台湾故宫还能看到巨然的《万壑松风图》和《层岩丛树图》,淡墨、长披麻皴,笔迹清而厚,气息苍浑,堪称披麻系即南宗山水之典型。为学习传统而选择派别,无疑是继承者之必然。特别是明清以降,派别纷呈,画家总先要有所选择,再综合与融会贯通。近代山水画家如黄宾虹、吴湖帆、张大千、溥心畬、陈少梅、 陆俨少等,都有派别的选择,然后才有所融合,进而创造。但兼容西画者大多对传统山水画的派别缺乏深入理解,他们或者认为派别不过“宗派而已”,无足轻重,或者并不熟悉派别与派别画法的意义,因此也无从选择。他们主要依靠的是对景写生,所重视的是景物的空间与形色,而不是意境和笔墨。即他们的关注点不是笔墨风格、格调和境界,而笔墨风格、格调和境界才是元明清山水画的着力处。20世纪30后、40后和50后的山水画家,大都出身于美术学院,极少临摹古画,他们已经不大熟悉山水派别,甚至把派别都视为“束缚”,弃而不顾。其实,传统山水画的历史,就是创造、修正和转变派别的历史,学习传统就是要出入派别,在继承与变化前人派别的基础上推进创造。当然,对传统派别的学习,有活学,也有死学。有人淡化传统,甚至无传统、非传统;有人转益多师;有人死守一派;有人浅尝辄止;有人毕生苦学;有人由派而深入,由派变出,自立门户;有人只能游走于派别之间,始终找不到自己……。前人感叹“大家不世出”,就是感叹山水画出入传统、自成一家之难。周凯认同董其昌以来的“正宗”说,表明他亲和画史上的南派,而特别钟爱巨然,则是他的个性选择。在他看来,石涛等“革新”画家与四王等“正统”画家,并非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的关系,而是各有所长,从而构成清代中国画的两翼。他自己倾向后者,多画浅绛,以细密秀润的笔法,追求幽静淡雅的意味。与此同时,他也适当吸收了北派重丘壑的特点,避免未流文人画粗简草率之病。这样,他与老师陆俨少灵动多变的笔墨风格也拉开了距离。深入派别再从派别中走出来自立门庭,是学习山水画的必经之路。所谓“打进去”“打出来”,是一个长久而艰苦的过程,我想,周凯正是对此有所体悟,而这,恰是当代山水画家所缺乏的。

——摘自郎绍君《周凯的回归———周凯和他的画》



《韵胜原从骨胜来册页十二开之九》  纸本水墨设色  36.5×39cm  2013


显然,周凯今天已不会满足于当年的“击水弄潮”之作。他认为仅仅是课题的更换和画法的翻新不足以成为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成果。历史厚重的艺术,要迈出时代的步子,也必定是沉重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山水画伟大的传统,正是历代画家们创新成果的结晶。临渊羡鱼,退而结网,他用了二十年的“回归”之路,转向传统问道。二十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周凯坚定执着地继续着恩师陆俨少先生所指之路,从石涛、石溪入手,上溯元四家,直追宋人,从传统山水画最精华之中汲取。他的作品,也日渐褪去浮躁飞扬之表,增添浑厚淡定的内蕴,仍旧古意盎溢,却崇古而不泥古,自成格局和新意。且笔法亦能脱去老师窠臼而成自我。因而为当下识者所赞,求学者众。阅展览之新作,解读周凯二十年的“回归”,我以为其实是画家独辟蹊径,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又一次“前行”。

——摘自董小明《思逐风云——周凯山水画集》序



《春夏秋冬山水四条屏》  纸本水墨设色  100.7×26.8cm  2018

周凯在尽可能地控制笔迹形态变化的同时,也努力缩小墨色的浓淡差距。它们就像巴赫的音乐一样,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却在缓慢的“滴嗒、滴嗒、滴嗒”声中,深沉地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对于那些热情澎湃、喜欢狂风骤雨的观众来说,周凯的画确实不够过瘾。但是,当你静下心来,并设想自己的手提起毛笔,顺着周凯的轨迹去运行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的身心忽然起了变化,感到自己正处于一种莫名的宁静和愉悦的状态,就像歌德在聆听巴赫音乐时所说的那样:巴赫的音乐就像永恒的和谐正与自己对话,就像上帝创世前心灵的流动,我似乎无耳无眼,也无其它感官,而且我也根本不需要它们,内心却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摘自严善錞《玄冥之境――读周凯的画和他的画论》



周凯 《空山清响恬无俗氛册页十二开》  37.5×23.5cm  2015年


周凯,一位极具文化尊严的行者,一位信念坚定始终如一的理想主义者,一位技艺精湛绝不与世攀争而只向历史寻求答案的实证者,一位广涉东西文化的学者型艺术家。

古代经典和写生之滋养使得他的精神世界愈发恬淡平和。在冷静思考的基础上将笔墨付诸山水,在林泉高致渔樵问答中寄托对天地大美和历史人文的情怀。

他的世界里唯有画,“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无论春秋不间寒暑,日复一日地画着内心想要达到“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高度。他画中的深邃与开阔,一如其思想的深邃与开阔,学养风骨皆在寂寞中踽踽前行。  

——摘自玉峰《寂寞中的前行——周凯山水画之我见》



《烟云山川》  纸本水墨设色  57×57cm  2005


2016年,周凯创作山水册页十二开,题名《韵胜原从骨胜来》,印证其“以书入画”这一南宗文人画心。早在2005年,其在作品《烟云山川》将这一美学观点阐释得细致明白:“山川得烟云烘托则生机勃发、万籁灵动,此水墨之神秘所在。惟须见笔,见笔则免落俗匠之窠臼。方熏有言:“笔端气韵,世每尠知。”

以“笔”为形质,以“墨”为情性,“惟须见笔,见笔则免落俗匠之窠臼”是周凯山水创作的核心法则,亦是其艺术与时下山水大异其趣的关键。 

书法线条厚拙、潇洒、圆劲的韵味,无时不刻反映在周凯绘画笔端。或迅如奔马,却无狂躁之气;或留若磊石,无苦涩碍重之滞;或细若杨柳飘絮,无脱神轻飘之陋;或是水天浩淼,淡若轻云,无虚溜之滑。线条所到,方笔落宕、圆笔中劲,笔力扛鼎。疾留处若悬崖勒马、舒舒乎若轻风拂面。

书,乃画之骨也。得书趣,得书力,是周凯山水风骨不凡,趣味雅正的万法之心。

—摘自古秀玲《笔为中正——周凯山水艺术》




《仿屈鼎山水》  纸本水墨设色  36×76cm  2014年


周凯的卓异之处,在于他可以从容地徜徉于现代实验水墨和传统古典山水这两座山峰之间,一只脚走进现代,走得很深很远;另一只脚则牢牢地据守传统,同样走得平稳而深远。他小心地回避着“中西调和”的道路,而始终遵循着浙美老校长潘天寿先生的遗训:“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然而,艺术道路的“二水分流”是不以画家个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换句话说,画家个人的内心趋向也不容许自己长时间游离于两极之间徘徊复徘徊。

——摘录侯军《归途——周凯画集序》



  艺术家简介&作品欣赏  


周凯,号石原、匏公。1943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

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研究生班。现为深圳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早岁学习西画,接收严格的学院派教育。而立之年拜师于艺术大师陆俨少,受其亲炙、登堂入室。新时期以来,在激荡的艺术大海中探索、寻觅。以“重彩丹青”和“浅绛水墨”二元分治的方式进行创造,纳“现代”和“传统”双重元素交织并进。一边深挖材质的最大表现力,一边拓展艺术视域。九十年代中期,回归传统,追溯文人山水画的正脉源头。潜心改迹,收视反听。笔墨淳厚松秀,景致苍润峻拔。尤善用淡墨渴笔以写重岩深壑、云弥雾障之概,使笔下山川独具神韵。



《空山清响恬无俗氛册页十二开》  纸本水墨设色  37.5×23.5cm  2014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纸本水墨设色  96×59cm  2004



《沈约诗意》  纸本水墨设  27×57cm  2010



《杜甫诗意图》  纸本水墨设色  44×89cm  2013




《古树嵯岈势极天》  纸本水墨设色  180×97cm  2011




《幽壑奔泉图》  纸本水墨设色  188×98cm  2019



《仿刘道士湖山清晓图》  纸本水墨设色  140×70cm  2017



  展览信息  

思逐风云——周凯山水画展

主办单位:深圳美术馆

协办单位: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策 展 人:古秀玲 张杨娟

展览时间:2019年12月5日——12月22日

展览地点:深圳美术馆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318报道 | 南园美术馆“艺彩流光”,福田区美协向深圳建市四十周年献礼!
[上一篇] 展讯 |“心象寻源”李靖坤油画艺术展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