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线”的传承与发展,看评论家们怎么说-318艺术网-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艺术资讯 焦点要闻
关于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线”的传承与发展,看评论家们怎么说

关于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线”的传承与发展,看评论家们怎么说

第九届深圳美术馆论坛

2019-05-15 10:52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谢云婷      浏览次数:1310

2019年5月11日第九届深圳美术馆论坛在深圳丹枫白露酒店会议室举办。本届论坛由深圳美术馆主办、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陈履生先生担任学术主持。40余位专家、学者、艺术家代表、媒体代表与会,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线’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主题发言及热烈讨论。

“深圳美术馆论坛”是一个常设性批评理论研讨会。2003年以来,深圳美术馆已经成功策划并举办了八届“深圳美术馆论坛”,论坛主题分别为“共生和互动”、“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媒介、图像、市场”、“当代艺术与艺术史写作”、“社会主义经验与中国当代艺术”、“数字时代的艺术批评”、“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性”、“当代艺术的场域”,论坛邀请当今活跃的艺术理论家和学者发表他们的见解,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已成为深圳美术馆的一个学术品牌。
本次第九届深圳美术馆论坛讨论侧重于“线”——这一在中国艺术审美中有着独特魅力的元素,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古人对线条的应用,构建起了中国绘画的基础。从帛画到壁画,从画像石到画像砖,从卷轴到扇面,线立定其骨骼,线成全其气韵,线演变为一种胸中逸气。但随着20世纪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的传入,传统绘画体系受到了极大地冲击。线,作为传统绘画的重要基础之一,也受到了遇到了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变化。
与论坛同时举办的“线:传承与发展——2019深圳美术馆当代艺术展”选取了20世纪中期以来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片段,旨在表现新的社会与新的教育背景下的一代画家在线的使用和线的创造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以显现作为中国绘画核心语言的线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的不同表现,从而审视传统在变异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中国绘画的独特性的内容和形式,以确立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独特性。两年一届的“深圳美术馆论坛”也结合展览,围绕“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线的传承与发展”邀请学者展开讨论。

以下为论坛内容摘要:(按发言顺序)



论坛主持  陈履生先生



深圳美术馆馆长  张燕方先生

在70、80年代的时候,我们馆有这么大规模的建设在全国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当时国内的大家来馆里举办展览,进行学术交流。我们馆收藏了早期一大批中国当、现代名家的作品,馆藏作品两次获得全国美术馆馆藏优秀项目,也两次获得公教优秀项目。当代艺术展从2002年开始举办,自从陈履生老师担任我们的艺术总监这几年,当代艺术展做得越来越有影响,也越来越有学术性,往后希望陈履生老师继续把这个品牌擦亮。



著名艺术家  袁运生先生

袁运生先生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西方关系的问题开谈:谈论中国的艺术界和艺术家,不管有名还是无名,是否功成名就都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中国的文化高度发展之后需要很多客观条件,在世界上更是独树一帜,少有一个国家可以媲美,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古老的文明,有现代的发展,我们应该的文化走在世界前列。同时我们要有一种荣誉感,我们国家应该在全世界占有应有的地位,我们要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我在做一个课题,关于“重建美术高端教育”,用中国的青铜器、中国古代的雕刻、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用中国画当教材,重新建立自己的体系,不再效仿希腊和罗马的雕刻,因为我们有很精彩的雕刻。习主席讲了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明,这一点是我们这代人和以后好几代人的职责,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明,不要过度西化,我们各有各的特点,但我们绝不比他们差,我们要有很强的自信心,把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南京艺术学院  樊波教授

樊波教授谈论从宗白华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画人关于线、笔、墨的关系问题;从沃尔夫林理论中谈线的形态和中西的异同。这种异同正是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关于线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20世纪中期以来现状中的重要问题。

线条概念最早提出的是邓以蛰,但从理论上明确提出线条并把线条作为中国画重要品格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是30年代的宗白华先生。由于两位都有留学的背景,线条多少受西方艺术的影响。

如果从线条本身、从理论上追溯,最早应谢赫“六法”与骨法用笔,真正提出线条概念的是荆浩,他完整提出笔和墨概念的内涵,还有命题描述。从骨法用笔到荆浩,现代主义线条的概念实际上在古代已经确立了。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吴道子的“莼菜条”,虽然宗白华有留学背景,但他是基于中国书法基本的审美品格提炼出的概念,说明我们中国绘画跟西方绘画在造型语言上的区别。

西方说我线条从古希腊开始,沃尔夫林提出西方绘画两种语言形态:线描和图绘,以卢浮宫浮雕和文艺复兴初期的波提切利为例。

认为我们要坚守中国画线条的品格,中国绘画要为造型服务。我们中国的谢赫“六法”和骨法用笔强调要“应物象形”,中国画的线条在为造型服务的时候,笔墨形态有相对的独立性,致于后来中国绘画非常强调书法用笔的原因。像西方线条一样完全为造型服务,线条的美感就不会彰显出来。古代的线描品格坚守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一个是铁线条;另一个是兰叶描和莼菜描。

墨跟线条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墨比较注重面。梁楷开创了墨的传统,扬州八怪之一闵贞注重墨的渲染,在《八子观灯图》体现了古代有水墨雕塑。

到了上个世纪,徐悲鸿的马,线描在展示中国画独特品格的同时为中国画的墨埋下了伏笔。徐悲鸿和蒋兆和已经突破了中国画线条新的发展可能性,丰富了线条的同时突破了古代的线条,一方面保留了中国古代线条的韵律和节奏,同时继承了古代墨的传统,又融合了西方造型的理念,发展出比古代线条内涵更加丰富、手段和审美形态更加多样。
黄胄在复笔书写也有很大的贡献,包括长安画派的赵望云、石鲁,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既保留中国画线的东西,又有自己的突破,在新中国的时代条件下把线的可能性、多样性的魅力尽量展示出来。
复笔线条速写对于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水墨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他改善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方式,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水墨画线条的多样性。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黄宗贤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  郑工教授

郑工教授以《速写与书写一一论黄胄绘画造型笔墨的线性与笔意》为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简黄胄艺术史。



清华大学  祝重寿教授




著名艺术家  肖惠祥女士



中央美术学院  曹庆晖教授



广西艺术学院  李永强教授



南京艺术学院  李安源教授



何香凝美术馆典藏研究部副主任  易东华先生



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张维萍女士、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孙周先生及史伟成先生出席论坛



西安美术学院  李时兵老师



宋文治艺术馆馆长  宋珮女士



深圳美术馆副馆长  王子蚺先生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典藏部主任  陈俊宇先生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典藏部副研究员  庄程恒先生



深圳美术馆收藏研究部副主任  李原原先生



论坛嘉宾合影


论坛现场


与会嘉宾:著名艺术家袁运生先生、肖惠祥先生,学术主持陈履生先生,清华大学教授祝重寿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郑工先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樊波先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黄宗贤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先生、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李永强先生、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李安源先生、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李时兵先生、何香凝美术馆典藏研究部副主任易东华先生、中国国家图书馆陈都先生、宋文治艺术馆馆长宋珮女士、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张维萍女士,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孙周先生,宁波美术馆史伟成先生,深圳画院美术馆馆长任四四先生,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典藏部主任陈俊宇先生,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员庄程恒先生,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彭宝玉先生、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子蚺、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游江、收藏研究部副主任李原原等嘉宾及媒体代表、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共40余人参加论坛。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北宋崔白与九只麻雀
[上一篇] 佳士得香港春拍将呈献新锐女性艺术家作品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