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焦--中国写实绘画新异动》巡展广东站-318艺术网-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艺术资讯 展讯
《对焦--中国写实绘画新异动》巡展广东站

《对焦--中国写实绘画新异动》巡展广东站

2013-04-08 12:10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杨洋      浏览次数:5087

主办:广东美术馆
承办:涌金艺术空间
学术主持:殷双喜
策展人:罗一平
展期:2013.04.10-04.23
展厅:广东美术馆10、11、12号厅
参展艺术家:蔡杰、陈颖、戴平均、来源、李卓、李文涛、梁昊鹏、刘向东、默涵、马精虎、王晓勃、王龙军、薛广陈、赵新雨、周丽萱、周松


《对焦——中国写实绘画新异动》展览为三站式巡展
北京今日美术馆:2012年7月21日—29日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2012年8月18日-25日
广东美术馆:2013年
学术主持: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副主编)
策展人:
北京站:李小倩(今日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上海站: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广东站: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


在摄影及电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写实绘画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如果有,我们需要怎样的写实油画?

1980年代的中国写实油画通过对西方古典绘画的理解和诠释,沿着精神性的深刻与视觉性的审美两个方向发展,将中国的油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以杨飞云等艺术家为代表的写实画派基于人文主义的理想追求,体现了对艺术价值和理想美的重新肯定,并且表现出了与古典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与此同时,另一部分艺术家则借鉴西方古典写实绘画中的样式,表现出对现实主义的怀疑与冷漠,画面中流露着一种茫然和恍惚不定的强烈个人心绪。

而当代的写实油画,除了追求完美的绘画原则以激发观众的审美需求外,已经逐渐脱离了绘画形式和题材描述等技法层面的思考,而发展成了观念思辨的探索方向。呈现出一种多元的趋势。以写实这一手法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艺术家中,有的在试图超越前一辈的技法,另一些则更多地在探索着写实绘画中的主观性可能。对于写实绘画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探索。越是经济发展,物质丰富的社会,越是需要人文价值的探讨和传承。写实艺术表达了艺术家对社会的评论,艺术中的这种人文价值观与社会态度才是我们最值得关注与深入研究的,也是写实油画发展的未来方向。如果说八十年代的中国写实画派是向西方荀原问道,那么21世纪的新写实绘画是在借用外来的媒介实现内在的自我修炼。如何才能使写实油画拥有足够的中国气派,使得这种从不同文化背景中滋生的艺术媒材与深远的本土传统文化真正结缘?这正是这一代青年画家们所真正要探索的。

部分参展作品


《两个人的世界》  王晓勃 123cm X 171cm


《颠倒的女人》 王晓勃 172x166cm


 《海啸》 陈颖 150x180cm


《俯瞰微揽1》 薛广陈 60x60cm


《灰姑娘之--雾都北京》 马精虎 80x65cm 

以下摘选了各位学者为此次展览所写的文章: 

“多样的写实观念和形式语言,表现了这群青年艺术家对用油画语言写客观真实及自我感受的浓厚兴趣,也表现了他们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有新的拓展的愿望。这是写实油画新的变异,在写实的观念范畴中变,但又不离其宗,目的是追求写实语言的个性化、多样化和时代特色。”

——《对焦》展学术顾问 邵大箴先生  艺术史学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乔治斯.布拉克在1917-49年间所写的《笔记本》中指出:书写并非描写;绘画并非描绘;写实仅是幻象。这三个术语约定多年来已被证明了是实用绘画哲学的无尽的,无可争议的智慧来源。仅仅其中的一页,就以与本次展览相关的,高度简洁的文本提醒人们注意中国油画“新写实主义”的对照方法和技巧,为观察这些作品设定了有效的视角。

在他的笔记本中,布拉克一再回到关于真实性和模仿性,真实和相似,外在与幻象的基本问题中来,分辨所绘物体或绘画过程相关的现实与写实主义的不同:

你必须做出选择——一个事物不可能既真实又写实。

你要创造东西,就不能模仿。

真实。仅仅让你画的东西可见是不够的,你必须使它能被触摸到。

布拉克的这些想法,清楚地指出了这些在我们的时代中很可能加深绘画深度的激进问题。这些问题是人类文化根源的表现,是当代画家几乎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焦》展学术顾问 布华顿教授(Andrew Brewerton)  作家,英国普利茅斯艺术学院院长

“对焦”不等于越清楚越好,模糊与抽象也是“对焦”,也能产生好照片。“对焦”是指青年画家要用新的文化知识结构去观察思考当下中国的现实,一幅画是否写实,写实的程度如何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精确”或“模糊”的语言表达都要建基于对现实的关注与感受、研究与理解,这才是“写实主义”的精神实质。我想,这批青年画家的作品,也许可以称之为一种新客观主义的现实主义。这种新客观主义,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当代超级写实画家对于绘画表面的肌理、物质材料本身的物理性真实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在对世界图景的观察与感受的基础上,洞察那些沉默的、不被注意的、尚未被认识的、激起我们惊奇的客体。正是在环绕着我们的平凡的空间的物象中,有着为我们的文化积淀所遮蔽的存在的神秘,在最平凡的事物中隐藏着最不平凡的东西。我期待着青年画家在其作品中给我们带来更具“陌生感”的强烈的“精神之光”,这“光”不是浮现在形象的表面,而是引导我们深入透视物象与现实,进入无边无际的生命隧道,照亮我们平凡的人生。

——《对焦》展学术主持 殷双喜  艺术史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这些年轻艺术家在知识结构方面与上一代有所不同。他们所接受的艺术资讯来源更丰富更直接,不少艺术家都在他们从事写实创作的初期就有机会直接面对欧洲经典绘画原作和各种精微的高像素图像,而非架上的实验艺术,当然这种形式对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他们选择写实绘画作为他们的主要创作方式,并非受时代与环境限制,也并不背负太多把油画民族化,或要在技术上超越西方大师等等民族责任感,而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追求技术,但并不一味地沉醉其中,他们对从古到今所有的艺术形式与传统并不排斥,而是有选择性的吸收。他们在某个阶段可能会信誓旦旦地宣称要在技术上超越某个写实绘画的前辈,但这只是一个过程,绝对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这种自由的创作氛围是新一代写实油画家的特点。借用写实艺术家冷军“艺术也要‘养’”的说法,写实绘画正是一种需要“慢养”的艺术,不能操之过急,处于一个喧闹的艺术氛围中更需要艺术家有相当的定力。为自己创造这样一种宽松的艺术氛围则为“慢养”的写实艺术提供了土壤。

——《对焦》展北京站策展人 李小倩  今日美术馆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今日美术》杂志主编

今天,在国内从事写实绘画的创作确实需要一些勇气,因为艺术家可能会受到来自“前卫”和“后卫”两方面的压力。所谓前卫者,是那些当代艺术中的激进派,认为从事写实绘画创作本身就是过时与保守的。所谓后卫者,则是相对保守的部分老艺术家。

自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西方绘画的主要题材是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所有的艺术家都以同样的题材进行创作,为了脱颖而出,他们必须在绘画语言和内涵上精益求精,经过数百年在竞争中的锤炼,西方写实油画的语言才得以炉火纯青。而中国从未有过类似的环境,这也是导致中国油画整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急需艺术家对写实油画的语言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索。应该说,参加“对焦”展的艺术家们在这个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对焦》展上海站策展人 张敢  西方美术史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写实绘画是一个古典而传统的命题,从最早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到十九世纪的法国学院派、印象派,从勃鲁盖尔、伦勃朗到列宾、苏利科夫,尽管表达的面貌不同,绘画样式却能够逾千年不衰,是有其科学的依据的:在人脑内,的确存在对形、色、比例、平衡进行感应、解析的专门区域,这就决定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物质形态的判断标准基本相同。所以,艺术地反映共同的真实成为人类不竭追寻的一条创作途径。在这条道路上“现实主义”和“新写实主义”都是写实走向的典型代表。

——《对焦》展广州站策展人 罗一平  广东美术馆馆长  中山大学教授

最后让我们引用歌德的诗句:

“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突破,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之上的,规则并不会限定人的思想,反而会激发人类更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写实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传统,有它自身的规则,同样也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对焦——中国写实绘画新异动》展探讨的正是这种经历了世事变迁和接受了时间积淀却依然长青的欧洲传统艺术形式——写实油画,在当下中国发展的可能性。


分享到:
[下一篇] 全球最火艺术博物馆排行榜公布
[上一篇]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马克西莫夫在中国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